強黨建 促振興 助增收

屏邊妃子笑荔枝豐收。 供圖

蒙自建設者之家。 供圖

開遠市農戶管護煙田。 供圖

本報記者 饒勇 通訊員 陳永來 盧妍赤 劉能翠 開組軒

近年來,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強化黨建引領,加強黨組織建設,積極探索構建“黨建+”體系,在民生就業、產業發展、鄉村振興等領域發力,以高質量黨建推動高質量發展。

“黨建+就業” 筑牢民生之本

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、民心工程、根基工程。紅河州通過搭建就業平臺、提供服務便利、保障合法權益等措施,幫助群眾提高技能、增加收入、落實就業保障。

以前,在蒙自市區的主要街道路口,經常能看到拿著麻繩、扛著鐵鍬的工人聚在一起等著接活!岸际桥鲞\氣,價格也不好談,找個熟練工更是難!睆氖露嗄暄b修工作的陸閔表示,現在通過“建設者之家”能快速精準找到合適的務工人員,方便又省心。

從馬路勞務市場到大數據精準匹配,蒙自市“建設者之家”堅持以黨建引領,實現服務與治理共贏、黨建與民生共利的有效結合,讓各族群眾都能安其職、樂其業、勞有得。

來自元陽縣的哈尼族務工人員李正祥想找一份建筑工地的工作,但由于語言交流不暢而遇到了困難。“‘建設者之家’的工作人員非常熱情和耐心,幫我順利找到了工作,讓我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溫暖!崩钫檎f。

目前,蒙自已建成城鄉“建設者之家—就業小站”11所,登記用工企業4390家,扶持創業799戶,發放貸款近1.1億元,廣泛推廣應用“蒙自就業”微信小程序,村委會建立“就業服務”微信群,登記務工人員信息7790條,為近8萬人次提供崗位信息。

“建設者之家”結合地方產業發展、企業生產需求和勞動力就業意愿,引入13家培訓機構,邀請技能巧手長期入駐,開展技能培訓,定期舉辦職業技能大賽,通過培訓和比賽提升勞動者技能,拓寬就業渠道,推動流動人口從鄉村走進城市、融入城市。迄今已累計開展民族刺繡、過橋米線制作、育嬰、電商等技能培訓138期5190余人次。

“建設者之家”還依托黨建大聯盟成員單位,搭建文化交流平臺,組織外來務工群眾共同參與“我們的節日”、社區鄰里節、民族團結進步文藝晚會、讀書會、中國傳統民間技藝展示體驗等中華文化交流活動,讓各族群眾在找工作、學技能的同時,進一步增進“五個認同”“四個與共”,在潛移默化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。

“黨建+產業” 賦能鄉村振興

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。近年來,紅河州堅持把做強特色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,著力構建黨建鏈串聯產業鏈、增收鏈、振興鏈的工作格局。

依托云南高原荔枝輕簡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示范基地,屏邊苗族自治縣積極探索聯農帶農助農增收新模式,采取“專家指導+黨員帶動+群眾參與”模式,實行“理論講解+實地教學”培訓指導,包村包戶開展荔枝種苗定植、打塘施肥、整形修剪、;ū9^程技能培訓,不斷提高群眾荔枝種植技術水平。目前,全縣組建5支重點產業發展紅色人才服務隊55人,選派科技特派員62人、三區人才10人,建成荔枝示范園22個,培育示范戶340戶、種植戶1806戶,培養荔枝栽培鄉土人才1000余人。

該縣聯合華南農大、云南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,引進全國荔枝體系首席專家陳厚彬、專家李建國成立專家工作站,創新波浪形立體樹冠修剪法、雙刃螺旋式環剝控梢促花等核心技術,首批母花坐果率達80%以上。建立荔枝果品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,該縣將荔枝種植企業、種植大戶納入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管理,推動果園化肥、農藥雙減量,荔枝果品農殘快速檢測合格率達100%。全縣著力推動認證一批綠色、有機荔枝產品產業基地,“屏邊荔枝”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,獲荔枝有機農產品認證1個105.9畝、綠色食品認證3個、批準產量3360噸。

屏邊縣以點帶面創新發展模式,在灣塘鄉率先推行“黨組織+合作社+公司+村集體+農戶”發展模式,農戶以土地、資金、勞動力等方式入股,合作社負責荔枝的統一種植、統一管理,鄉投公司負責市場銷售,實現荔枝產業科學化、組織化、規;洜I。建立“1225”利益分配機制,按照入股比例進行分紅,合作社占比10%、鄉投公司占比20%、社員占比20%、村集體占比50%。

目前,屏邊縣荔枝產業種植面積達4.85萬畝、掛果3.9萬畝、產量1.2萬噸,實現產值2.1億元,助力群眾增收7800萬元。

“黨建+農業” 實現富民強村

緊扣“農民增收、集體受益”目標,開遠市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振興,堅決遏制耕地“非農化”、防止耕地“非糧化”,在山區開辟糧煙輪作致富路。

針對資源分散、資產閑置、資金零星等問題,開遠市采取“黨組織+合作社+公司+農戶”模式,整合各種資源,流轉土地,建設萬畝高標準糧煙協同發展試點項目。通過恢復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1萬畝、完善田間基礎設施、制定項目區“五佳作物”和負面作物清單,劃定出5000畝水稻糧食種植區和5000畝“烤煙+青貯玉米”套種種植區——大春節令稻煙輪作1萬畝,煙后茬口種植玉米、蠶豆、紅薯5000畝;小春節令選擇大豆、貢菜、滇紅花等品種糧經協作1萬畝,以提高土地利用率達到產量倍增。

當地著力強化高校、企業、地方三方合作,采取“煙站技術專家+合作社隊員+產業工人”模式,組建專業化隊伍一站式承接服務,圍繞育苗、機耕、植保等10項專業服務,由350余名產業工人以網格化形式提供技術指導。依托朱有勇院士團隊,在項目核心區建立“農民院士科技服務站”,以田間管理為重點開設“田間課堂”,由專家面對面手把手現場傳授管理技術,培育出一批本地“土專家”“田秀才”。

為實現生產組織化,開遠市積極探索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模式,由村黨總支領辦的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鎮屬國有企業、3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開展合作,構建“黨建+公司+村集體+專業合作社+農戶”利益聯結機制,拓展培育托管種植企業1戶、專業種植合作社2戶、家庭農場10戶、種植散戶55戶,在項目區按照收購計劃種植省煙草公司5000畝朱砂煙。通過“土地返租+統一收購”,將流轉土地劃分單元,優先以同等流轉費返租給農戶,促進農民增收。

開遠市還依托糧煙協同項目積極爭取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試點項目,圍繞資源發包、領辦合作社、資產租賃、抱團發展等探索多元化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,參與其中的4個村集體每年至少獲得125萬元經濟收入,其中30%收入將用于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分紅和農村公益事業,增強村集體為民辦事的能力。


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,如有版權異議,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。凡署名"云南房網"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,不得轉載。爆料、授權:news@ynhouse.com。

相關資訊

猜您喜歡

參與討論

登錄 注冊

熱門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