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回自然的野孩子—自然成長沙龍/扶荔宮研學活動圓滿落幕

——以自然教育賦能成長新模式 構筑生態文明育人新場景

當教育部將"加強生態文明教育"寫入《義務教育課程方案》,一場關于自然教育的創新實踐在這里展開。4月6日,由京江隱翠主辦的「做回自然的野孩子——自然成長主題沙龍&扶荔宮科學觀察營」研學活動,以"自然成長分享+生態研學實踐"雙輪驅動模式,為當代素質教育發展提供了創新樣本。活動吸引了多組家庭深度參與,通過大咖現場分享與科研級生態探秘,重新定義了自然成長的意義。

自然教育賦能成長,大咖分享啟迪心智

活動首站,自然教育領域資深大咖——全海燕【自然名“榆錢兒”】現場分享,作為在地自然(品牌)聯合發起人、社區自然教育踐行者,她通過鮮活案例與專業深耕經驗,向家長傳遞自然教育的核心價值,“在自然里,看見孩子,看見自己”。

榆錢兒老師現場分享,自然不是選修課,而是孩子感知生命、建立認知的基石。給孩子童年最好的禮物,是在自然里,慢慢長大,自然的孩子眼眸清亮無比。感知四季的色彩變換、看到動植物生命的奇妙、專注觀察一片落葉的紋路、追逐一只昆蟲的軌跡, 在自然里,讓孩子體會生活的美妙,不斷突破自我,同時也收獲友誼。天地之間的自然萬物,都是我們的自然之書。活動現場,榆錢兒老師還展示了自然筆記的創作技巧,鼓勵家庭用觀察與記錄“收藏四季”,讓自然之美浸潤日常,家長和孩子們紛紛表示深受啟發。

扶荔宮探秘,在植物王國里讀懂生命

沙龍結束后,家長和孩子們乘車前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園扶荔宮。這座亞洲最大溫室群,以多樣生態微縮景觀成為自然教育的天然實驗室。扶荔宮探秘環節突破傳統研學模式,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專家指導下,孩子們穿梭于熱帶雨林館、沙漠植物館與珍稀物種館,觸摸千年古藤的滄桑,觀察食蟲植物的生存智慧,聆聽種子傳播的“旅行故事”。這種將國家級科研資源轉化為教育場景的創新,讓科學素養培育具象化為可觸摸的成長體驗。

親子互動,沉浸式自然體驗

轉變教育模式,父母不再是旁觀者,褪去傳統教育監督者身份,家長從知識傳授者轉型為學習伙伴,專業人員擔任成長導師,通過自然課堂,與孩子共同學習、共同探尋植物的奧秘,讓親子關系在自然探索中升溫。一位家長感慨:孩子追著講解員問“食蟲植物會不會吃蚊子”,這種主動求知的熱情,比刷題珍貴十倍!

金康園小學金瑞校區已開學

金康園小學金瑞校區的開學,標志著區域教育生態鏈的進一步完善。作為盤龍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關鍵一環,金康園小學秉承“科技創特色,習慣增內涵”的辦學理念,以優質教育促進潛能的開發和可持續發展,讓全維教育真正成為滋養生命、塑造未來的土壤,努力讓每一位孩子成長為更好的自己。

在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當下,京江隱翠通過此次活動,不僅搭建了自然教育的創新平臺,更探索出"城市生態空間教育價值轉化"的有效路徑。當孩子們在扶荔宮觸摸千年古藤的年輪,他們閱讀的不僅是自然之書,更是自然成長教育模式的全面貫通——這或許就是新時代成長教育最生動的注腳。

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,如有版權異議,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。凡署名"云南房網"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,不得轉載。爆料、授權:news@ynhouse.com。

相關資訊

猜您喜歡

參與討論

登錄 注冊

熱門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