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靖“五館一中心”浮出水面

核心速讀 美術館、科技館、圖書館、博物館、規劃展覽館、體育中心的市級“五館一中心”工程,宣告了曲靖市級標志性設施缺乏時代的終結。

  本報訊 記者陳力 余結紅報道 近三年來,曲靖市級財政、體彩基金等投入2000多萬用于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,撬動全市投入資金10多億元,力度之大,成效之顯著,為曲靖歷史之最。

  自2008年以來,曲靖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,采取了一系列舉措,取得了階段性成效,全市各地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呈遍地開花之勢。

  據曲靖市文產辦副主任錢世昌介紹,截至2008初,曲靖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相對滯后。全市圖書館、文化館達標率僅為63.6%,全市115個鄉鎮(街道)綜合文化站達標率為56.62%,全市972個行政村(居委會)無文化活動室,群眾文化活動相對匱乏。

  經過各階段的努力,全市縣級場館建設得以穩步推進。麒麟區兩館一中心、馬龍縣宣傳文化中心、馬龍縣體育館、沾益縣文化館、圖書館等已建成投入使用;師宗縣、羅平縣的文化館、圖書館、博物館“三館”主體工程已完工。宣威市投資5800萬元新建的文化藝術中心、投資8000萬元新建的體育中心建設進展順利。

  全市目前已完成鄉鎮綜合文化站68個,預計2011年內能基本實現每個鄉鎮有一個綜合文化站的目標。村級文化活動室已建成并投入使用1000多個。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室81個,電影放映隊110個,農家書屋757個。廣播電視“村村通”覆蓋率達95%。

  據了解,去年11月份總投資7.5億元的“五館一中心”建設也破土動工。包括美術館、科技館、圖書館、博物館、規劃展覽館、體育中心的市級“五館一中心”工程,宣告了市級標志性設施缺乏時代的終結。
“十二五”期間,曲靖市將堅持順民心、合民意、促發展的原則,大力加強基層公共文化建設,力求在提供文化條件上實現新突破,在切實加強基層宣傳思想文化隊伍建設,在創新工作手段上實現新突破。

  錢世昌說,統籌城鄉協調發展,通過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,以服務、設施、陣地為重點,形成多樣、便民、共享的農村特色文化服務新體系。從保護人民群眾文化權益的角度,真正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,真正把公益性文化事業辦成公益性的活動,真正體現公共文化設施服務全體老百姓,體現黨和政府對群眾的文化關懷和人文關懷。

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,如有版權異議,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。凡署名"云南房網"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,不得轉載。爆料、授權:news@ynhouse.com。

相關資訊

猜您喜歡

參與討論

登錄 注冊

熱門評論